孔子《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法国作家雨果:“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资料图)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因而应列入年轻人的教育之中。”
作曲家贝多芬:“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与哲学更高的启示。”
科学家爱因斯坦:“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事我都会一事无成。”
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如果美育是教育中一项要目,美育的最好工具就应该是音乐。”
国家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近日,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素养教材《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正式出版。这套教材是由我国音乐专业院校富有教学经验的专家,针对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国情,参照国家中小学音乐课标,经过实践检验而编写的适合我国音乐素养教育的教学体系丛书。
本套丛书从知识、听辨、视唱、编创、文化五个维度编写音乐辅学课程,采用互动式阅读,配套音频点读,全面、系统且有针对性地教育和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水平。教材出版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音乐素养具体教什么,音乐素养教育到底有什么作用,专家们为何要花数年时间打磨这样一套教材,它对美育工作起到了什么作用?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本套丛书的主创人员,以及相关音乐教育工作者、儿童教育图书出版人等,共话音乐素养教育。
【问题一:音乐教育有什么作用?】
经典案例:委内瑞拉“音乐救助体系”
音乐教育到底有何作用?本套教材编著及主讲之一,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曲家徐之彤首先分享了一个经典案例——委内瑞拉著名的“音乐救助体系”。该体系成立于1975年,全称叫“委内瑞拉国家青少年交响乐团演奏教育系统”,由同名基金会运作,因其对贫困青少年的救助性质,又被世人称作“音乐救助体系”。
受访专家:徐之彤
该体系建立的初衷并非为培养音乐人才或打造世界级音乐大师,而是让贫民窟儿童和问题少年远离毒品和犯罪,用音乐挽救孩子,避免他们误入歧途。它在委内瑞拉被当作一个社会福利工程运作,解决的是社会问题,得到了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支持。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该体系以非凡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高度认可,被誉为“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典范”,在社会文明、对抗贫困、远离毒品的征途中,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成功道路。
徐之彤介绍,在这个“音乐救助体系”中,在几乎没有古典音乐传统和历史的委内瑞拉,却诞生了多位具有国际水准的指挥家,比如201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指挥,36岁的古斯塔沃·杜达梅尔,也诞生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乐团之一“西蒙·玻利瓦尔青年管弦乐团”。该体系的创始人何赛·安东尼奥·阿布留是委内瑞拉的政治家、音乐家、经济学家,他相信儿童一旦开始学习乐器,人生轨迹就会改变。因为乐器会为孩子打开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足以让他们克服贫穷。阿布留以一己之力,影响了委内瑞拉千千万万儿童的命运,并证明了音乐可以改变人生。
徐之彤教授是一名作曲家,他不但善于音乐创作与著书立说,也多年致力于儿童音乐教育,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青年作曲家,还为音乐艺术素养的普及性教育做了很多工作。他用“音乐救助体系”的案例告诉记者,音乐对于人的重要性,接着又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音乐“育人”的重要作用。
“育人”功能:音乐的重要作用
“从古到今,音乐的教化功能都非常显著,近年来,国家在不断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教书育人’这四个字就说明教师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在于育人。而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全面发挥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是艺术素养教育的重点。学音乐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着眼于情感体验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会将你塑造成一个更加优秀的人,这是艺术素养最根本的东西,也是从古代的哲学家到科学家、作家,总结到今天的一个结论。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将来是个品格优秀的人,有情感体验的人,是个有血有肉有情的人,沟通能力强的人,就让他学音乐。” 徐之彤说。
受访专家:蒋燕
对于音乐的“育人”作用,欧洲图书版权经理人、负责策划录制《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音频内容负责人、永固兴码公司总经理蒋燕女士,以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经典阐述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她以书举例,首先介绍了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的一本美学著作《谈美》,因为里面有一篇文章《音乐和教育》专门谈到音乐的作用,书中写道:“音乐不仅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而且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如果美育是教育中一项要目,美育的最好工具就应该是音乐。”
音乐的育人作用有多大?蒋燕说:“朱光潜从自然天性上做了阐释:‘没有一个原始民族不欢喜歌舞,小孩在个人生命史上相当于原始民族在种族生命史上,欢喜歌舞仍然是天性。人类到了开化以后,小孩到了成年以后,往往逐渐丧失音乐的嗜好,高兴时不放着嗓子唱一曲歌,颓唐时也不拿一种乐器来弹奏一番,哀乐全闷在心里,而且一个人关起来纳闷,生气因之萧索,同情也因之冷淡。这是一个极严重的损失,而且是违反自然本性的。对于这种现象的造成,教育家们要负一大部分责任,他们丢开了人类一个最强烈的本能,一个最有力的教育工具,不去利用。假如他们知道利用,音乐的力量要超出任何学问训练之上。”
蒋燕认为,哲学家对艺术的定位,远远超出了艺术工作者对自身价值的评价。比如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强调:音乐是本身内含美善的教育,音乐能引起激发人性中情感的优势,使人产生自发的向善心理,从而通过感化养成高尚的道德习性。蒋燕例举了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一书中有很多对音乐的论述,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益于心灵的操修并足以助长理智。书中指出:“音乐能带来快乐,但音乐带来的快乐仅仅是其本性的偶性。音乐中最根本的是它影响品格和灵魂的能力。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快乐也不是为了闲暇时的消遣,而是为了通过习惯培育人的卓越品格。大多数人修习音乐都是为了娱乐,但是最初设置音乐的目的则在于教育。”
同时,蒋燕还列举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里对于音乐作用的描述。如《黄帝内经》记载:“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阐述了五音与五脏六腑的联系,提出“五音疗疾”的理论;还把五音宫、商、角、徵、羽及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等生理、心理内容运用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提出“五音应五脏”的观点。此外,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观点;《史记.乐书》指出音乐可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其旋律的阴阳升降可以协调人体阴阳升降的平衡;《左传》中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常听妙音,可使人百病不生、延年益寿。
受访专家:张涓
对于音乐教育如何培养人的良好性格,本套丛书主讲之一,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视唱练耳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张涓以多年的教学经验补充道:“音乐教育对培养一个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思维,乐观的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具有很大的作用。音乐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并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因为音乐对于情感的表达是很有帮助的,这是美育‘育人’的力量。从小接受音乐素养教育的孩子,他的情感表达通道是疏通的状态,他就可以迎接来自于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而不至于一遇到问题就钻牛角尖。音乐能让孩子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继而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根据这种内心感受去有所追求,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处于一个不断满足自己的正向过程,逐渐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张涓以爱因斯坦举例:“为什么爱因斯坦说他一生的事业得益于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因为音乐技能的训练与右脑有着直接的关系,音乐锻炼了他的右脑并赋予他无穷的想象。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音乐始终伴随其一生,特别是在青少年时代,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和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大大扩展了他的右脑思维能力,也构成了他左右脑思维的均衡性。爱因斯坦对变奏曲极感兴趣,在学习演奏过程中,无数次练习各类复杂多变而丰富的音型节奏,培养了他日后攻克科学难题的坚强意志,也奠定了他创造性的思维意识。他曾在一本日记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我可能会成为音乐家。我经常在音乐中思考,我在音乐中度过我的白日梦,我用音乐来看待我的生活。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来自音乐。’”
【问题二:音乐教育应该怎么做?】
反思过去,艺术教育误区知多少?
专家们分享的例证都很好的证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那么这些重要作用又该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音乐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徐之彤表示,我国的音乐教育,或者说艺术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走入了不少误区,不仅是家长,甚至老师都有很多错误的理解。
第一是艺术教育观念的误区。很多人将艺术教育等同于考级、加分或艺考,认为艺术是一门专长和技术,只与少数“特长生”有关,而不是人人都需要学的,这就导致艺术教育一度成了简单的“职业培训”,只要孩子没有呈现出突出的艺术天分,可能终生都没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如果把艺术当作技术,把审美素养、陶冶情操降格为技术训练、特长培训,那么艺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是教学方法的误区。教师往往以单一的技能训练为教学方法,过于片面、绝对,甚至严格到并不符合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忽视了孩子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表现和情感体验,没有体现出艺术教育带给孩子的独特享受和价值。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学艺术太苦了,我不想让孩子受这个罪”。当艺术与“受罪”划等号时,它就完全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初心。而事实上,学艺术是一件快乐的事,如果不快乐,一定是方法出了问题。
第三是对基础学科的认知误区。社会对于音乐教育往往以钢琴和器乐考级为导向,传统的方式让孩子一开始学就是弹琴,而并不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作为音乐基础教育的视唱练耳学科,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家长都没有这方面的认知,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为,若不搞音乐专业,这门课的用处不大。然而,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是一个能力的训练。“唱歌能不能唱得准,弹琴能不能弹得好,都和视唱练耳有很大关系,甚至学琴进度慢、兴趣低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学习视唱练耳。视唱练耳是一个养分,是一个基础能力的训练,必须从幼儿抓起,不能错过这个敏感的黄金期。”徐之彤强调。
受访专家:何琪傲娃
对于艺术教育的误区,发起《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编著工作的何琪傲娃教授深有感触,她表示:“我们做艺术素养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为了提高孩子普遍的审美素养,怎么提高呢?我们首先要‘给’。中国历来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说法。现在信息扁平化,人们对信息、对美的接收,也变得扁平化。现在年轻人常听的渠道就是网络,所谓的流行神曲,大家都在听,但是那些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却没人听了。这是我们音乐素养教育要重视的。”
“艺术素养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艺术教育的长期欠缺,导致了孩子们审美能力的缺失,甚至没有接触、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艺术、音乐,是需要有导向的,那些有深度的,有文化内涵的,能够提高审美意识的作品,我们一定要给到孩子们。美的东西就是经得起历史的沉淀的,美的东西从小给了孩子,能影响他们一辈子。” 何琪傲娃补充道。
取长补短,借鉴发达国家音乐教育理念
针对如何走出艺术教育的误区,徐之彤表示:“一些发达国家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因为他们进行了很多年的探索,并且诞生了许多在音乐史上熠熠生辉的音乐家。”他列举了几个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理念:
“先看德国,一直非常注重艺术教育的普及,他们认为,比起培养自己的艺术家,更需要培养大批有艺术修养的观众和听众。德国没有乐器考级,而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能理解音乐,享受音乐。”
“再看挪威,倡导‘自然教育观’下的艺术教育,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更侧重于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自我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充分重视幼儿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表现和情感体验。”
“法国的视唱练耳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门课程伴随着学生从入学启蒙到最高专业文凭获得的整个过程。在法国,年满七岁的儿童可以选择演奏、演唱、戏剧、舞蹈等任何一门或多门专业课程,但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必须学视唱练耳。”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佐尔丹·柯达伊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从幼儿园到高中,音乐训练就一直是基础课程的一部分,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习音乐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
“面向人人”,音乐素养培育系统教材应运而生
徐之彤表示,我们在借鉴国外艺术教育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在我国现有基础之上,逐步改进、突破、完善,构建适合我国少年儿童发展的艺术素养培育体系。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方针政策,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的发展方向。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视和新时代家长观念的转变,使得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需求不断增长。
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并指明了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意见》还指出,要“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大中小学美育教材一体化建设,注重教材纵向衔接,实现主线贯穿、循序渐进。推进评价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艺术教育工作者们认为,担当时代大任必须抓落实,教材体系建设必须着重挖掘艺术的教育价值,回归美育的育人本质,汇聚美育的各方推进力量,这是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核心任务和历史使命。
“艺术素养教育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体系化和系统化的培育,绝不是做一段时间就不管了。国家发文强调要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所以我们的艺术素养教育要走下去,推进下去,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科学、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徐之彤说。
在我国学校美育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课程体系建设、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及实践活动等相关改革举措下,《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应运而生。
《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的编者、主讲老师们在全国音乐教师师资培训和中小学艺术素养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不断打磨教材和测评体系,多次去到偏远地区了解他们的音乐教育状况,深刻意识到艺术素养教育迫在眉睫,而且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和测评体系。
“这套丛书是在大量深入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标国策,从科学定位课程目标、加强美育教师培养、提高美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着手编写完成的。” 何琪傲娃说。
【问题三:音乐素养教材应该教什么?】
重在育人,5个方面内容不可缺少
“面向人人”,意味着美育不再是少数特长生的教育,它将成为对每个人普及的必修课。这也给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才能做好音乐素养教育的普及?音乐素养教育需要教什么?这套《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给了我们答案。
徐之彤介绍:“音乐基础课程有个‘小三门’的俗称,包括乐理、视唱和练耳,这是学音乐中最基础的三门课。但艺术素养教育不等同于音乐专业教育,随着素质教育重要性的提高和新时代美育育人功能的不断强化,学生光有基础乐理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文化和编创能力。概括来说,音乐素养普及教育应该包括乐理、视唱、练耳、编创和文化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五方面下手,做好教学设计,从而构建‘面向人人’的音乐素养培育体系。”
视唱练耳:像扫盲一样去普及
张涓在中央音乐学院及附中教授过作曲、指挥、音乐学、综合音乐理论、声乐、管乐、民乐、钢琴、弦乐等几乎所有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她首先针对视唱和练耳进行了剖析介绍。
“刚才徐之彤教授在讲艺术教育误区的时候,提到其中之一就是大众对基础音乐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视唱练耳的必要性并没有被广大音乐学习者和家长所认识和重视。其实,视唱和练耳是密不可分的,视唱练耳是一门音乐基础学科,是所有音乐课程里最基础的,你可以学任何乐器,但都要学视唱练耳。视唱练耳能力的高低会引起音乐学习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它对于孩子在器乐学习中遇到的乐感差、背谱慢、视奏难等所有问题都具有很好的‘疗效’。专业音乐学校里的教学,视唱练耳课是持续时间最久的。从初一到高三毕业,这个课是始终伴随着学生一直要学的。” 张涓说。
如何理解视唱练耳的作用,视唱练耳学的到底是什么?张涓说:“如果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语言,视唱练耳就相当于音乐语言的字、词、句的锻炼,也就是语言中的遣词造句,是语言材料的学习。通俗点说,视唱就是给你一个新谱子,你能立即照谱唱出来;练耳则是通过训练,使你的耳朵能分辨各种不同的音程及和音。学习视唱练耳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耳朵对于音的高低、长短的敏锐性,以及对于这些要素的快速模仿、识别和记忆能力。这就好比学语言先模仿、朗读、训练听说等实用能力一样。学语言有听说读写,音乐是听唱读写,都是调动大脑、五官的一个合作运行的状态。从看见,到成像反应,到听对、听懂,再到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就跟说话的过程一样,只不过我们更多地用唱的方式来表达,因为它是有音高的。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和视唱训练了解优秀的音乐作品,不光提升音乐的能力,还能提高音乐鉴赏力,尤其是对美的辨别,对错之间的明确度。为什么拿学语言来打比方,就因为它太基础太重要了,就像扫盲一样,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去普及,就像我们认识汉字一样,你认识汉字了,你的整个世界就打开了。”
张涓强调,正因为视唱练耳的基础地位,孩子才应该从小就学,这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期是听觉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候进行音乐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事实已经证明,孩子越小学视唱练耳,音乐素养就越高,如果从小有一个视唱练耳的环境,他以后学乐器也好,乐理知识也好,都会变得很简单不费劲,而如果错过了孩子最佳音乐听觉开发和训练时期,就不如从小学视唱练耳的孩子学得轻松。”
张涓表示:“我们对孩子的音乐能力培养要从体系化入手,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可能语言表达都不一定清晰的情况下,就储备起来‘心中的歌’的这种能力,然后慢慢的,再细分,直到他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都展现出来优势之后,他可以选择进入专业的学习,或者也可以从事其他任何的专业,但是艺术素养的这个能力,会伴随、影响他的一生。”
编创: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编创,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音乐的编造与创作,但编创这种看似既专业又有难度的内容,怎么也会贯穿于音乐素养普及教育的始终呢?对此,徐之彤解释道:“编创不是一上来就写一段音乐或一首歌曲,编创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我们多年来最欠缺的就是创造性和创新意识,音乐编创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孩子的音乐体验,在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这是最可贵的。我们在音乐教学中的各种环节,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音乐编创。最简单的是从字开始,比如给你两个字,用不同音调节奏说出来,或者叫唱出来,这其实就是编创的开始。”
编创课到底怎么上?孩子学完编创会有什么变化?徐之彤说:“编创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编创课程可以分为音响感知、节奏节拍、音乐处理、旋律发展、歌曲写作等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因材施教,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唱、跳、演、打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创作音乐,从而发现、创造、表现、享受音乐的美。学生在学习了编创之后,不用太长时间,他整个人的性格、情绪,包括他的音乐状态,那种喜悦感、满足感、成就感,马上就出来了,这就是孩子的变化。当然,音乐编创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编创的孩子,从简单到复杂,如果一直学下来,大概到高中阶段,想要写首歌那是非常容易的。
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
音乐素养中的文化部分,包括作品赏析、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的不同流派、风格表现等内容。何琪傲娃强调,文化维度是美育工作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国家在美育工作的指导文件中讲的很清楚。
如何实现音乐教学中的文化育人功能?何琪傲娃指出,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在音乐素养教学中,到底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审美素养,怎样让孩子们精神世界更富足,我们教育工作者能给予孩子们什么,就变得非常重要。要让他们感悟到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内涵,使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开阔他们的视野。通过文化素养的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导向,扩大知识面,增强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历史,感悟人文,得到人生启迪。
徐之彤补充道:“有的音乐课上,老师让学生先听一遍,谈谈什么感觉,然后再听一遍,拿一个节奏出来。这是非常单调、枯燥,且没有文化内涵的教学。任何一个音乐家,一首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都有风格流派,创作背景、丰富内涵和意义,这些要给孩子讲出来,孩子能记一辈子,对孩子的审美素养提高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文化的东西,孩子们下了课就忘了。所以,在音乐素养教学中,对音乐作品文化的注解非常重要。而文化方面的讲解,精准度一定是第一位的,这对老师也有一定的要求,一定是对音乐作品最准确的讲解,而绝不是网上随便搜索出来的未经证实的内容。”
【问题四:音乐素养教材为什么要成体系?】
这套《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正是根据我国音乐素养教育发展现状,按照不同维度分册编写,内容涵盖了乐理、视唱、练耳、编创和文化五个维度内容,每个维度还细分了不同的模块,模块设置科学专业,打造不同级别、不同维度的教材体系。内容紧贴国内各类中小学音乐教材,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互为补充,能减轻学生们的负担。内容力求适应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理解和使用,多以图片示例和音频讲解的方式解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能够直观把握知识点,增加学习兴趣。
何琪傲娃介绍,“面向人人”的教材必须定位全民,必须成体系。《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共分10个级别,涵盖了从幼儿、小学、初中到高中及以上的学生人群,包括所有适龄孩子应该具备的音乐素养。其中,1-6级是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属于全民音乐素养教育;7-10级属于专业级,主要针对各省的联考,各大音乐学院的考试。而艺术素养普及教育主要针对的是1-6级,所以1-6级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
何琪傲娃强调,音乐素养教材之所以要成体系,不仅是内容上成体系,还要配套的测评体系和师培体系。她介绍:“整个教研团队是专业音乐院校教授及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同时也有致力于全民美育事业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中小学音乐教育资深教研员与一线优秀教师的加入,有出自音乐学专业的专门学习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老师,也有作曲专业的视唱练耳、作品分析、作曲方向的教授,还有熟悉国际三大音乐教学体系的音乐教育专家,以及其他专业的专家加盟,大家可以从我们教研团队的人员构成感受到我们的考培体系是非常综合、全面和系统化的。”
“有了这套体系,我们针对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班,具体到某个孩子,他们哪些地方比较薄弱,我们帮助他们系统化的提高,提高以后再测,然后再提高。维度的划分,不同模块专业性的测评,对老师的综合素养帮助非常大。因为有的老师可能会教钢琴,但未必能教素养的课程,比如他的视唱和他对音乐的理解,包括对音乐家都太了解;有的老师学音乐史,她能讲文化素养,但讲不了视唱,所以其实这五册教材,可以用多个人讲,也可以用一个人讲,它是比较包容的,非常灵活和实用。” 何琪傲娃说。
据介绍,《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配备了艺术素养考核系统,可线上测评艺术素养水平。设置了与教材同步的知识、听辨、视唱、编创、文化5大维度25个细分模块的专业量化测评系统,采用系统人工智能评分和全国随机考评员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形式智能便捷,测评报告详细专业,既能全面评估艺术素养学习成果,又能在学前做摸底评估。不仅面向孩子,也适用于成人。
此外,教材还同步配备了教师用书,帮助教师全面掌握艺术素养的教学体系,快速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由相关专家录制声音讲解,以点读的形式设置在教师用书中,帮助教师获得一手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另外,针对没有音乐老师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电脑投屏、直播课、录播课、面授课等各种手段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教学。
【问题五:有声讲解如何赋能音乐素养教材?】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项基于听觉并在实践中展开的艺术形式,因此,发声讲解、示范演奏和演唱是音乐类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怎样让音乐素养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让任何基础、角色的读者都能尽可能多的吸收到编者们想要传授的知识?编者们除了用生动的图文进行内容输出,还用了很大的工作量来对每个维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有声的讲解。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图书“有声化”的手段有很多,配套光盘、音视频二维码、小程序及APP等形式越来越普遍,这套《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及配套测评体系也都在教学、培训、测评等环节应用到了二维码、APP等技术手段。然而,据编者们介绍,这套教材体系还采用了一个手段,并作为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却没法被光盘、二维码、APP取代,反而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就是点读功能。据了解,整套丛书设置了3000多个发声点,近50万字的可点读讲解音频。
点读笔对读者大众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为何《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编者们如此重视点读功能,还推出了丛书的TING点读版,负责音频策划和录制的负责人蒋燕女士向记者阐述了三大原因:
一是点读功能服务纸书且不脱离纸书,这对于教材书来说非常重要。蒋燕表示,无论光盘还是二维码,都需要借助电脑或手机进行有屏学习,对孩子来说不但伤眼,还受设备和网络等条件约束,以及其他信息和软件的分心干扰,孩子们甚至需要家长的帮助和监督。而点读笔在延伸知识的同时,依然将读者的视线留在了纸书上,回归书本身,孩子可以自主阅读和学习,学习过程也会更加专注和有效率。
二是点读能对书中知识精准点对点讲解,紧紧围绕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来设计和布置,音频讲解就在所学知识点旁标注,不但实现点对点精准的范唱和解读,而且能随意反复点,反复听,反复练,不用来回操作电子设备,直接又方便,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操作。
三是使用的TING笔点读笔让音乐学习变得有声化。音乐是一项基于听觉并且在实践中展开的艺术形式,发声讲解和示范演奏是音乐类教材中很重要的教学手段!TING笔做到了将教授无法一一写在书上的多年教学经验传递出来,成为了广大音乐学习者及一线教师的好帮手。其中,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多本音乐教学用书,不仅有简单的儿歌范唱声乐教材,还有非常专业的视唱练耳教材《法国视唱》,以及包括《布格缪勒》《车尔尼》《巴赫》《拜厄》等经典钢琴教学的“TING笔点读学音乐系列丛书”,均由中央音乐学院专业教授录制知识点讲解、难点剖析和示范演奏,受众反馈非常好。因此,这套《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也选择了TING笔,将编者们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每套教材的每首乐曲都做了最基础和最核心的讲解。
“这个录制过程是非常严谨的,老师们要先打磨好稿子,保证讲解的精准度,比如对某首歌曲的介绍,一般我们看到的教材都是歌曲的基本介绍,作者作曲是谁等等。而我们的介绍,加入了大量的对作品文化、背景故事的讲解,这些都是专家们精心的二次创作,既能增加学习者的趣味性,也是形成文化素养的重要部分。”蒋燕说。
记者翻开一本三级教材的文化模块分册,体验点读功能,书中每首歌曲的名字旁边,都有小喇叭图标,用TING笔点读可以听到歌曲的播放;而歌曲简介旁边,有一个教师头像,用TING笔点读,就能听到老师的专业讲解:“《北京的桥》:蔡国庆演唱的这首《北京的桥》在当时风靡一时,流行歌曲的节奏,加上一些京韵大鼓的韵味,这样的歌曲对当时的听众来说是很新鲜的。当时把民歌加流行乐队编制组合起来是一种潮流,给听众带来很多新颖别质的感受。北京的桥很多,有历史悠久的,也有新兴建设的。桥,就成为了北京的一道风景线,人们唱着耳熟能详的桥的名字,伴着亲切入耳的京味儿旋律,就成为了这首歌曲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如果你听了这首歌,你再去听一听正宗的京韵大鼓,顺便去了解一下这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就是一个美不胜收!”
这是徐之彤教授的原声讲解,是对《北京的桥》这首音乐作品文化的注解。记者听完觉得耳目一新,立刻了解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延伸知识点。
作为音频讲解录制专家之一的张涓老师告诉记者:“考虑到每一个知识点清楚易懂,适合每个阶段的学生和音乐爱好者,我们在知识、听辨、视唱、编创、文化五大维度,针对不同模块,都录制了非常详细的讲解,大概50万字讲解内容,3000多个发声点,这样一个配置。《北京的桥》是徐老师讲的文化部分,是对歌曲的背景介绍和延伸讲解;在视唱练耳方面,我们还录制了具体的示范以及训练方法;在编创方面,还有具体引导的方法……这些内容几乎在网上是搜不到的,都是我们专业的、一手的原创内容,花了大量的心血,必须通过讲的方式。”
“音乐教学本身就是有声的教学,如果转化成文字全部写出来,就太琐碎了,而这种琐碎的知识点通过音频的方式讲出来,就是老师的精华,是最宝贵的经验。讲解音频不仅对学生来说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在解决教师培训问题上,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套丛书对教师用书也做了细致的考量和讲解设计,重点录制的是教学方法,也就是怎么把老师们教会。”何琪傲娃补充道。
【结语: 希望助力艺术素养教育做深做实】
在国家“面向人人”的美育新要求、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教育不是少数人的特长,也不是可选性的科目,而是所有少年儿童的人生必修课。对于《艺术素养系列课程丛书》及配套测评体系的应用愿景,专家们一致表示,对于生活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已经接受了一定的艺术教育的孩子,希望通过这个体系的渗透,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和兴趣,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和节奏来发展,帮助他们一步一个台阶;对于偏远地区没有条件接触艺术的孩子,或者没有音乐老师来帮助的孩子,希望通过这个教材体系,为他们输入一个正确的观念,帮助他们种下这颗艺术素养的种子。
徐之彤说:“做教材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在精准度和艺术性上都有非常高的标准。作为艺术素养教育,我们的教材体系必须更加侧重于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只限于音乐表演实践能力,我们为的是培养全民成为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的音乐爱好者,哪怕他并不一定会表演音乐,但要会欣赏。所以素养教学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他必须精准到能上得了论文的标准,如果不具备这个程度,他就没资格定教材。”
蒋燕表示:“艺术素养教育是浸润心灵、滋养生命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太需要专业系统的教材体系、培训体系和测评体系,只有把体系化、系统化的专业方法和内容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国民,尤其少年儿童的艺术素养,推动我国艺术素养教育的发展。”
张涓表示:“我们做音乐素养普及教育,就是要从体系化入手,希望将音乐学院的培养思路,以及我们多年来的经验成果,变成伴随孩子成长进阶的学习方法;而对于音乐教育开展得不太好的地区来说,不仅仅孩子,老师也同样需要体系化的指南,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样系统化的专业教材体系,给他们输入一个正确的观念,帮助他们有一个提升。老师的综合素养必须提高上来,你怎么去教孩子,怎么把一个浅显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怎么把很难的内容化繁为简,怎么能够把艺术拿捏得好,通过我们的教材对老师也能做到体系化培养。”
“这套丛书及测评考核系统,满足了广大中小学、幼儿园的美育教育及测评需求,以及校外机构的艺术素养培养和考核工作。我们希望以中小学为抓手,通过艺术素养提高项目,带动那些具备学校系统变革能力的文化艺术特色校,将艺术素养评估、艺术素养两培(师培、生培)课程、文化艺术教育创新成果转化、文化艺术大师课堂等优质项目引入其中,通过科学的数据对比、优质课程内容的实施,提高少年儿童的艺术素养水平,让艺术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推动学校美育教学改革,助力艺术素养教育做深做实。”何琪傲娃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