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晚报记者打卡了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沉香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来自中国、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产香地区的沉香藏品300余件,包括各种香炉、香具和香材等。
【资料图】
工作人员灵素介绍,馆长凌鲲会制香,提出“成香九要”:寻、拣、净、制、研、陈、合、成、窨,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总结出的“君臣佐辅”的制香体系,花、草、木、虫、石等,都可以成为制作香料的原材料。
她还说:“馆长有视频号,可以了解更多信息和小知识,还可以学到更多的拍摄技巧哦,因为馆长以前是摄影师,馆中还展出了他的部分相机。”
馆中的香具挺多,但在视频号中,馆长特别提到,他最喜欢的香炉是博山炉,心中的“第一炉”,当属陕历博(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汉代博山炉——茂陵阳信长公主陪葬墓出土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据陕历博官微介绍,此炉口外侧刻铭文一周135字。记载此炉宫廷所造,原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旧称“金黄涂竹节熏卢(炉)”。熏炉的炉口外侧和底座圈足外侧,都发现了铭文“内者未央尚卧”等字。
有学者推测,可能是汉武帝给他姐姐阳信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赐,或者是太后送给女儿阳信公主的陪嫁。
博山炉与竹、龙
▲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师说:
“博”意为众多,“博山”指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东海蓬莱、方丈、瀛洲。鎏金银竹节博山炉,上有4条龙,中间有3条龙作为支架,底盘有2条龙,九条龙是皇家的标配。香炉中部,竹节有5节。这“九五”的设计,若是皇帝的礼物,就不算越制。
据《西京杂技》记载:西汉首都长安,有个能工巧匠叫丁缓,擅造九层博山炉。炉身镂刻珍禽异兽,出烟孔利用山峦重叠之势,多开在隐蔽处,平视不见孔隙,熏香时却升起袅袅烟篆,仙气袅袅,华美异常,既是一件家居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品。
九层博山炉,可能是当时顶级的博山炉了。陕历博的那个博山炉,5节竹节也可能算普通的,7节的等级相对高些,9节的竹节应该最高。当然,汉代的等级制度可能也没有像后世明清时那么严,也会根据器物的实用性设计高度,看放地上,还是案几上……龙也是,到了清代,只能皇帝用五爪金龙,前代龙的造型,不同时期用龙的颜色和爪数不同。此外,有铭文“内者未央尚卧”,说的就是未央宫卧室用的实用“香薰机”。
博山炉焚什么香?
▲各种制香的原材料
重庆文史馆馆员姜军说:
上古时,人们最初焚香,应该是焚的香木。香木有很多种,比如柏木等。“祭天则燔柴,祭地则瘞血,祭宗庙则焫萧。”燔(fán)和炳(ruò)都是焚烧的意思,柴指木,萧指萧艾(萧艾,字艾蒿,艾草发现者,先秦时期,周武王身边的名医。此公以野草灸穴位,治疗了自己和无数士兵。野草本无名,武王命以萧艾之名,给野草取名。)后来,艾灸可医百病,一代代传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说文解字》中所释香字:“香,芳也,从黍,从甘。”“香”的本意是指新登场禾谷的那种自然馨香,后引申为泛指草木的芳香,以及鼻子所嗅到的香气。
我们可以从香器、香材、品香场景等多个维度,体会古人传承数千年的风雅。
那博山炉可能用什么香呢?现代常用的线香、盘香、篆香或者香饼吗?个人认为直接焚烧的可能性更大。当然,也可能是香炉里面放碳,然后上面放香饼或者香丸。如今还有学者讨论,小型博山炉,下面可能还放置装水的承盘,这样有水的滋润,香气或许没有这么燥。不过,都应该视实用场景和香料为宜。
▲赤壁杯(现代)
秦统一六国后,贸易交流更频繁。到了汉代,汉武帝时期,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的香料纷纷传入。皇室贵族使用中国本土所产香料,比如兰、辛夷、茅香等花草外,还使用外国进贡的香料,比如,龙文香、衡芜香、辟寒香等。
《汉武帝故事》记载,西王母降临,皇上特意焚烧“兜末香”。这种香乃是兜渠国所献,形状像大豆,如果将它涂在宫门上,其香味在百里之外都能闻见。据说关中地区曾出现了大规模的传染病,很多人死去,焚烧了“兜末香”后,传染病就不再蔓延了。
(部分史料参考《香乘》《香典》等,陈昉亦对本文有贡献,一并感谢)
小技能分享
怎么品线香?
当天,工作人员灵素还给记者粗略讲了沉水的天然沉香,比不沉的好。而常用的线香,正确的点线香方法有这两点需要注意:
1.用蓝焰
点香时,一只手轻轻倾斜向上捏着香,并将打火机点燃线香的顶端,用火焰蓝色内焰点燃。
2.等一会
点燃后,不要马上去闻香味,需要等待10~20秒后,在距离约20~30厘米的地方,手轻轻晃动,引香入鼻,细细品味。当天试品的是沉香和玫瑰等材料做的香,花香气醇厚,韵味十足。
重庆晚报-厢遇记者 杨雪
编辑:戴林
校审:李琅
总值班:杨飞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