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对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的处罚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在对小米处以巨额罚款后,印度政府更进一步,提出了强制要求中国企业的高管由印度籍人士担任的荒谬言论。
(资料图)
这引发了外界对印度政府打压中国企业的猜测,那么印度政府的这种强硬手段是否真能提升其国内产业的发展吗?
一、巧取豪夺的印度政府6月11日,一则印度政府决定对小米科技在印度的分公司进行处罚,要没收大约48亿人民币的新闻引爆了网络,原因是其被指控非法向国外转移资金,违反了印度的“外汇管理法”。
其实这是去年的事情了,只不过小米一直在上诉,而最近印度法院驳回了小米的上诉,这件事情才爆了出来。那么这48亿是怎么来的呢?
小编来和大家算一笔账,首先是一笔5.6亿元的罚款,理由是“偷税漏税”。起因是去年年初,印度小米向中国小米和美国高通支付了巨额的特许使用费,可以理解为专利费和商标费。
但是按照印度政府的说法这笔钱应该计算在进口商品的价值中,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缴纳进口关税。因而对此进行了巨额处罚,这简直是无稽之谈。
另外一项是因为小米向其他企业缴纳了大约6.8亿美元的版税,但是印度方面称印度小米并没有享受到这笔版税费用相应的服务,因而扣押了这笔钱。
这是去年5月份的事情,小米当即就向当地法院提出了异议。但是再经过一年的时间以后,卡纳塔克邦法院宣布驳回小米的上诉,没收资金不予返还。
但是小米依然拥有“继续上诉”的权力。这简直就是一场试图以巨额罚款来打压外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的闹剧。
二、中国企业人财两空?更令人惊讶的是,印度政府在罚款事件后,计划对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厂商进行进一步的限制。
根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政府要求这些公司的高级管理职务必须由印度籍人士担任。他们甚至提出,这些公司的合同制造业务应尽可能地外包给印度公司,并要求他们培养当地经销商以扩大出口。
这种强制要求国际企业换人的做法,无疑是一种荒谬的“曲线救国”策略。这既不符合国际商业准则,也严重干扰了企业的自主决策权。
暂且不说高级管理人员是公司的灵魂,他们负责制定公司的长期战略,引领公司文化,以及处理各类内部运营问题。
强制更换高级管理人员等同于对公司内部进行大规模改革,这不仅会对公司的日常运营造成严重干扰,也会对企业文化、员工士气以及客户关系等产生深远影响,很多企业就是这么黄的。
就说把公司业务包给印度公司这一块。看似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实则对中国企业形成严重的制约,是要把产能这一块把握在印度公司手里。
但是是否所有印度企业都有足够的能力和技术满足这些高科技公司的需求?如果因为不得不使用印度本土公司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对企业的损失印度政府给报销吗?
三、扶不起来的本土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印度政府在打压中国企业的同时,也在大力扶持本土手机产业。但以Micromax为代表的印度本土手机厂商,并未在市场竞争中崛起。
相反,其市场份额逐年下滑,目前不足1%。这并不仅仅体现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不足,更反映出印度消费者的市场选择。不论政府如何推动,消费者仍会选择性价比高、质量优秀的产品。
莫迪政府的策略,从一开始就错误地以“零和游戏”来看待国内与国际企业间的竞争。他们认为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打压一方,就能为另一方带来利益。但这样的逻辑并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零和游戏,它需要多元化的竞争者共同推动发展。
试图以牺牲一方的利益来增加另一方的利益,这样的策略只会破坏市场的竞争秩序,进一步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也可能损害印度的投资环境,从而限制了印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总结:从小米被罚款,到强制中企换人,印度政府的这一系列行动显得极其短视。
他们试图通过阻挠外国企业的发展来提升本土企业,这种做法既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也对印度的国际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他们的做法更像是在破坏自由市场的规则,而不是在创建一个真正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关键词: